close

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

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什麼是憂鬱特質?沒事為什麼要那麽厭世?為什麼要割腕?為什麼要情感黏膩、敏感易怒、纖細憂愁、遠離人群卻又渴望人群、情緒不斷拉扯、負能量超級爆表......?很好,我終於找到了一本從當事人角度敘寫,一次完全呈現什麼叫:躁動的靈魂,而書裡種種的畫面,也正好就是我在諮商室裡常常看到的影子啊!

寄生蟲怎麼過一生?寄生蟲專家的小孩,會比較容易成為小寄生蟲嗎?在寄生蟲堆裡長大的女孩兒,自比喻為寄生蟲的作者,用蟲卵、幼蟲、成蟲的生命階段,以及比對各式各樣可怕的、怪異的、或可愛的蟲類,來橫切、縱切自己的成長歷程;乍看之下,她是任性的,為了逃離台灣教育環境跑出國讀書,為了一部電影而選擇去英國,為了喜愛的作家而改去波蘭留學......,但真相是,她一直在找尋一個可以安頓躁動靈魂的地方和方式。

最後,躁動的女孩兒,啊不!躁動的媽媽,有真的安定下來了嗎?好的,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!

一.出生

「在我開始學英文,認識ABC並且會說第一句英語How are you之前,我就記住了一個非常難並且拗口的單字Parasitology (寄生蟲學)。」(p.19)

出生於充滿博士與教授的家族裡,而且偏偏父母又是生物學專家時,作者從小應該是被視為異類吧!喜好文學戲劇的文青小女孩,充滿憂鬱與躁動的成長之路,一路衝撞長大,很有反差的效果吧!

二.索愛

「所以你的專業生活比你的家庭生活重要?妳的蟲比我快不快樂重要?」(p.33)

媽媽興奮地在自己肚子裡養起了鉤蟲,那是她身為寄生蟲專業夢寐以求的夢,偏偏遇上了女兒的抗議,主因竟是她老公不願讓有著鉤蟲在身的岳母,靠近自己的baby,這種兩難拔河勝利的一方,看來也必然是,始終索愛成功的女兒吧!

三.戀父情結

「我就這麼保持和爸爸的距離,阻止自己去愛他,到最後甚至連親子之愛都省了。我以為,只要我犧牲,爸爸媽媽就會過得鶼鰈情深。」(p.49)

從爸媽的學長學妹關係說起,細膩觀察力的作者小朋友時代,就體會父母情感的流動,也參與了這個流動,因為戀父而與母親爭寵,因為索愛而與爸爸保持距離;我隱隱覺得,這,不就是一種獨生(子)女常看到的景象嗎?

四.親近大便

「身為(也許是)同班同學中唯一自己不會擦屁股的人,我所能做的只有在每天早上清空腸道,不然就是忍住便意,回家再解放。」(p.66)

身為寄生蟲專家之女,對於談論排泄物是非常天經地義的,整整三篇談大便甚為逗趣,爺爺吃晚餐的大便報告,到自己九歲不會大便擦屁股,都算是奇聞軼事吧!這樣家族書寫,也是對於混亂過去脈絡的爬梳,敏感、怕髒、在乎別人、追求完美,還有更多小女孩兒成為少女的種種不耐煩。

五.自殘

「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,我憎恨自己的身體,恨它會流出尿液、血液、淋巴液、膿、體液及淚水等各種東西,恨它會洩漏我內心的秘密。」(p.92)

青少年後,因為某種課業的壓力或某種糾結,或是對於現實的一種無奈和抗議,更或者只是某種偶然不小心的割一下,14歲轉型中的作者,開啟了自殘之路,把自殘與自慰劃為同等高級的抒發,躁動卻禁錮的心靈,卻是越釋放越難熬。

六.不值得愛

「我總是認為別人不可能對我有好感,所以即時有人對我友善,我在心理上也採取防衛的姿態,假裝他們不存在,或者打定主意這些人一定有求於我。」(p.102)

這樣的陳述在輔導室晤談室常常聽到,一個自我概念極度不佳的人,對自己的看法極度的負面,總是退縮,總是鄙棄自己,也很容易映射出他人的現實功利導向,其實,是來自於自己內心需求的匱乏,我想,作者如此陳述的脈絡也大致呈現了青春年少濃濃的惆悵和壓抑吧!

七.假面

「我在不知道做什麼好的時候笑,尷尬的時候笑,難過的時候笑,生氣的時候笑,害怕的時候笑,希望別人喜歡我的時候笑。」(p.121)

假面是一種防衛,假面人生都有一個很大的無奈:不知如何用真實的面貌呈現於他人面前,於是從盡力的討好、無奈的討好、到痛苦的討好,找不到適合自己活著的姿態樣貌,心中的煎熬不足為外人道矣!內心纖細躁動的靈魂,還是需要有懂的人、合理的方式,以求一點點舒壓放鬆,勉強自己平衡。

八.滋潤

「如果我早一點認識到,人際關係(包括親情、友情、愛情)並不只是為人著想、對別人付出就好,還要為自己著想、顧及自己的需求,以及雙方需要的平衡,這樣關係才可能持續下去」(p.133)

愛情,常常是躁動情緒者很有效但短效的一帖藥方,但效果是很不穩定的,而且容易大起大落,甚至是撕心裂肺;作者的不安全感是明顯的,又在異鄉求學,交男友有很明顯的支持力量,卻也造成更多的自我懷疑,但至少磨練過,情緒的穩定度也會變得更好一些。

九.治本

「壓抑憤怒,壓抑自己的需求,為了不失去別人的愛而已貶低自己、勉強自己做過"好人",本來就不是對的事情。現在,我正我這個錯誤付出代價。」(p.153)

藉由「浪漫蟲」來形容互補互愛的夫妻雙方,卻因為自己的一再失控、暴走、毆打老公,而不得不去接受心理治療,重新,讓夫妻關係可以持之以恆,也才終於重新認識自己,溯本正源地看見了自己的一再討好和一再扭曲。

十.風波再起

「卵巢手術和自殺演出半年後,我發現自己懷孕了。我的身體向我證明她比我成熟、正常,並且能把好的壞的部分分開,同時接受兩者的共存。」(p.166)

結婚的互動,是重塑生命的規則和姿態的契機,藉由配偶,重新看見並審視自己的內在和情緒和不安,一顆卵巢囊腫的開刀,激起更多夫妻間的情緒,也重燃了內在的躁動之火,直接就是抓起一大把藥吞下肚,這就是逃避問題的本能吧!還好沒事,作者走過這一波的風波、坦然和勇敢,也用文字告訴讀者:唯有面對,別無他法。

十一.為母則強

「我是那個好女兒,也是那個壞女兒。我是那個好妻子,也是那個壞妻子。我是好媽媽,也是壞媽媽。我不必再分裂下去,不必再把自己分成兩個人,也不必再把自己趕出自己的身體----不管是透過精神上的禁止或否定,還是透過激烈的、試圖殺死自己的手段。」(p.176)

有了孩子之後,增添了生活壓力的變數,工作壓力,溝通壓力,照顧小孩壓力,累積下來在一次情緒的大崩潰時,作者被強制就醫治療,短短的三天,是隔離的自我袒露,習慣討好和否定的自己,一時無法排除的躁動,那,就就好好接納所有負向的自己吧!不要逃避,不要災難化,回到最真實的面對和包容。

十二.安全依附

「後來我發現,有了足夠的依附,孩子的獨力反而會更穩固。」(p.208)

作者和很多新手媽媽一樣,有著完美媽媽的自我期待,從母愛變成母獸的過程,就是在於不安全感之下的操控過多!自己的媽媽如此,如今可能自己也正在複製著一模一樣的過程。安全依附,是一個近代心理學極為重視的心理健康指標,也決定了親子關係和人格成長的品質,透過自我檢視,或是專業心理師的協助,或只是養孩子的過程,重新檢視,矯正自己不安全依附的偏差。

十三.放手與牽手

「原來不是我有問題,原來不是我不夠好,原來父母無法肯定我,是受他們自己的生命經驗影響(一直被逼要當精英,覺得好累),而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。」(p.223)

問題外化的過程,慢慢能釐清自己的情緒和外在問題的隔離,如果說現在情緒勒索是普遍名詞,也代表我們如同作者一樣,願意去面對情緒的功課,不只是我們自己的婚生家庭,也可以重塑自己原生家庭的情緒表達模式,沒有人應該一直被困在情緒的籠牢裡!

十四.反思

「也許,這是為什麼我會再14歲開始自殘,因為透過這種另類的、具體存在並且會留下痕跡的"語言",我可以把我的憤怒說出來,(暫時)脫離絕望,並且試圖和其他人以迂迴的方式溝通。」(p.231)

我遇過很多大人,認定憂鬱症是懦弱的結果,連知名藝人都說憂鬱症患者是「不知足」,但,心裡敏感而糾葛的情緒起伏,根本不是這樣的,這種偏見也包含對自殘的看法,貶抑自殘、瞧不起自殘,只會讓自殘者更痛苦,連割都不怕了,你認為他一定不會自殺嗎?偏見,真的會害死人的!

十五.無效的安慰

「我並不是不知道“想開一點”的好處,但我就是想不開。如果要執意想開,我反而會陷入“我就是想不開、我連想開都做不到我這人真爛”,於是更想不開的鬼打牆之中。」(p.246)

看到作者走過憂鬱和躁動,發出一連串求救與厭世的沉痛呼喊,讓我回想多年來的防治憂鬱症宣導,我最常講的叮嚀,就是不要勸憂鬱傾向同學:「想開一點」,因為連這麼簡單的觀念自己都做不到,根本是蠢蛋,根本不該再繼續賴皮活下去!現在孩子喜歡講「我就爛」,雖然很多時候是開玩笑,但多少也反映出:憂鬱與厭世問題是很普遍的、很嚴重的!

十六.心理位移的生命書寫

「愛我自己不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。你知道嗎?只有當我好好愛自己、對我自己仁慈,我才有力氣善待你,看見你的傷口,擁抱你」(p.248)

從先天氣質到成長歷程到人我互動,敏感躁動的作者,示範了從「我」到「你」到「他」的角色移轉對話,重新看見自己、找回自己,這樣的自我追尋和統整的生命書寫,就是一種「心理位移」的療癒過程,侷限於自我的情緒爛泥巴,跳脫不出來,解決不了問題;作者的留學、感情、婚姻、為人母、家庭重塑、情緒功課......,脈絡清晰,真實無偽,細膩文字中看見心理能量的巨大,很謝謝這麼棒的生命書寫願意與我們分享。